媽媽崩潰的瞬間:我已經盡力了,為什麼還是不夠好?
- momdayofficialtw
- 4月8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為什麼我這麼累,卻沒人看見?育兒四大壓力來源是什麼?教你四招一一擊破壓力!

「我是不是當媽媽當得很失敗?」
也許妳也曾這樣問過自己。凌晨三點,孩子驚醒哭泣,妳拖著疲憊的身體立刻起身安撫;剛躺下,孩子又醒了。白天,孩子情緒失控,親友的「好意提醒」緊接而來:「是不是太寵了?」、「當媽媽不是應該很幸福嗎?」
在每個看似普通的日子裡,媽媽不只是完成了一連串的任務——她還承受了難以被看見的壓力。
四個讓媽媽壓力爆表的關鍵來源
根據《親子天下》2022 年調查,台灣媽媽面對的四大壓力如下:
1️⃣ 不可預期的挑戰
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、疾病或生活中的突發事件,往往讓媽媽無法喘息。即使再細心、再努力也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。
2️⃣ 育兒的孤獨感
尤其是全職媽媽或單親媽媽,在長時間獨自育兒中容易感到孤立。對話變少、時間切割零碎,也讓心靈難以修復。
3️⃣ 社群媒體上的比較與懷疑
「別人家的媽媽都這麼有耐心,我為什麼做不到?」一張張「精緻親子生活照」,有時反而讓媽媽陷入「是不是我不夠好」的深層自責。
4️⃣ 他人的批評與建議
從「應該怎麼帶」到「為什麼還不工作/還不餵母奶/還不讓他戒尿布」——來自親友與社會的期待與評論,無形中加重了壓力。
四個練習,幫妳一一拆解壓力
💡 練習一:允許自己情緒浮出
妳不需要每天都堅強。心理學者布芮尼・布朗(Brené Brown)曾說:「當我們接受不完美,我們才有力量前進。」累了、焦慮了,說出來,才是真正的開始。
💡 練習二:與伴侶建立良性對話
「你都不幫我」不如說:「我需要你和我一起面對。」情緒反芻會讓對方更不願意溝通,真誠且具體的溝通方式,反而能讓育兒從「單打獨鬥」走向「一起同行」。
💡 練習三:遠離讓妳感到耗能的圈子
選擇讓妳感到被理解、被支持的朋友圈,不是逃避,而是一種智慧。妳的社交,值得是療癒,而不是內耗。
💡 練習四:每天留給自己 30 分鐘的 Me Time
滑手機、追劇、泡澡、畫畫……任何屬於妳的時間,都是在補充能量。美國研究指出,媽媽如果有規律的自我時間,幸福感會顯著提升,親子關係也會更加穩定。
我們一起,練習「不需要完美」的母職人生
當媽媽,沒有課本、沒有標準答案。但妳已經做得很好了。這條路上,也許有累、有崩潰,但請相信,那些付出與努力,孩子都記得。願我們都能在母職的旅程中,學習放過自己、照顧自己、也溫柔擁抱不那麼完美的日常。

🧡 妳知道嗎?為人母MOMDAY 不只寫媽媽的故事,我們也真的在改變這個世界。
我們和企業合作打造母職友善職場,也辦過展覽、推出品牌聯名。
只要妳願意,一起讓媽媽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。
📩 想合作、或覺得我們可以一起做點什麼?
參考資料
惠式營養科學中心(2022)。台灣爸媽育兒大調查 - 台灣爸媽育兒主要四大壓力來源。https://taiwan.wyethnutritionsc.org/tw-parent-investigation
吳佳玲(2008)。臺灣親職壓力相關研究之回顧與分析。臺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,63-89。
蔡孟席,劉彥君. (2024). 伴侶情緒表達矛盾對關係滿意度之影響:行動者與伴侶相依模式之探討。教育心理學報, 55(4), 795–818.
洪仲清臨床心理師個人臉書貼文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hare/1BBqNCbLet/?mibextid=wwXIfr
Bartholomew, M. K., Schoppe-Sullivan, S. J., Glassman, M., Kamp Dush, C. M., & Sullivan, J. M. (2012). New parents' Facebook use at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. Family Relations, 61(3), 455-469.https://pmc.ncbi.nlm.nih.gov/articles/PMC3650729/
McDaniel, B. T., Philbrook, L. E., & Teti, D. M. (2025). Becoming parents: Coparenting quality and salivary cortisol. NCFR Online Digital Archive. Retrieved March 12, 2025https://archive.ncfr.org/items/show/4930
Nguyen, T. T., Ryan, R. M., & Deci, E. L. (2018). Solitude as an approach to affective self-regulation.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, 44(1), 92–106.
コメント